|
 |
|
類別名稱:登在媒體的病例資料 -> 台灣日報醫藥版週二皮膚璺到底專欄 ->
|
|
最近沒偷腥,龜頭卻破皮糜爛,會不會…? | 寄給朋友 |
文章出處:許明隆 醫師 | 常見度: 閱覽次數:27109 | | |
2004/11/26刊載
55歲的阿雄,這一個多禮拜來,在龜頭處發生紅腫破皮,雖然年輕時曾有在外偷過腥,但怎麼最近龜頭才發生紅腫破皮的現象(圖一),心裡一直有個陰影,想看醫師又怕被問起這段往事,遲疑了快10天總算到我的門診來求診。
圖一: 阿雄的包皮及龜頭發炎發紅破皮的現象已經快10天了

診斷病名: 固定型藥疹 (Fixed drug eruption)
病例解析: 阿雄的這種龜頭包皮紅腫破皮,其實是一種很特殊的皮膚病稱為固定型藥疹,常常是因口服感冒藥,抗生素或關節酸痛藥(NSAID類的藥),甚至打針,都有可能引起這種特殊的病灶,它的特點是每次用相同的藥,都會在這幾個固定的地方產生相同的病灶。病人常覺得納悶,又沒有不當的性接觸,為什麼會長在這個地方?到底是不是性病,尤其阿雄年輕時曾有涉足風月場所,到底會不會報應要來了呢?它其實與偷不偷腥無關,只是碰巧龜頭部位正好是固定型藥疹的好發部位。一般來說,固定型藥疹通常會發生的部位不只一處(少數幾個部位到十多個部位都有可能),所以要檢查病人身上其他部位有無類似發紅並破皮起水泡的病灶,仔細檢查阿雄的手上及腳上都有類似特徵的病灶(圖二,圖三) ,因此得以確立診斷。阿雄自己不知道這些病灶原來是相關的。阿雄也承認最近有到診所去打針吃藥,但要他去問使用了什麼藥,卻一問三不知。
圖二 : 阿雄手上的紅色病灶中央已起泡結痂了

圖三: 阿雄的腳背上的固定型藥疹中央破皮病灶,卻以為是自己不小心磨破皮引起的。

診斷重點: 服藥或打針,身上或龜頭處有多發性圓形暗紅色至灰黑色病灶,嚴重者中央可起水泡者,又病史中同部位曾經發生數次者更能支持此診斷。 預防及治療: 找出引起過敏的那個藥並停止使用,就可使病灶漸漸消失,但若一直沒抓出過敏的藥,下次一定還是再發生的。而且發作越多次,固定型藥疹就會變成永久得色素沈著斑了(圖四)。我們當醫師的一再要呼籲病人---看病時,病人有權力也應該向醫師要完整的處方(藥物學名)明細,以備發生交互作用,過敏等狀況時,給醫師做有效的參考。因有完整的處方,皮膚科醫師通常能找出較可能的過敏藥名,這樣才能請病人以後帶著這個過敏藥物卡,看病時先拿給醫師參考,免得再一次發生同樣的過敏情形。很多人只會帶著藥片想拿給醫師參考,要知道同樣成分的藥,各個藥廠製造出來的外觀都不同,醫師怎麼可能單憑藥片的外型就能判斷是什麼藥。私人診所或許藥的種類不多,自己診所的藥可能還可以認出,但一旦發生過敏時,病人常常是到另外診所看診,尤其到醫學中心(藥的種類上千種)看診,醫師絕對無法從外觀肯定判斷藥名的。
圖四. 典型固定型藥疹的特徵病灶,圓形暗灰色色素沈著斑。

治療金句:看診後請向醫師要完整的處方印出,以備過敏或藥物交互反應時可有效率的判斷。而龜頭的破皮除了性病濕疹,念珠菌感染等常見的病外,還要考慮一種常見的固定型藥疹,是藥物敏感造成。
|
寄給朋友 |
|
 |
|